电力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供电企业在保障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全面落实“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战略目标,积极满足市场需求,大力推广电能替代和综合能源服务,不断创新升级供电服务模式,不仅更好地服务国计民生,还带给人们更加便捷、舒适、智能的用电新体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电能具有清洁、安全、便捷等优势,实施电能替代有利于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截至2018年底,全国累计实施电能替代项目11万个,累计完成替代电量1500亿千瓦时,相当于在能源消费终端环节减少散烧煤6000万吨,国家电网公司完成96225个项目,完成替代电量1150亿千瓦时,在2013-2018年电能替代量年均增长近70%;南方电网公司完成5582个项目,完成替代电量136亿千瓦时。
据悉,我国电能替代深入推进,上半年全国累计完成电能替代量约98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9%。截至6月底,我国累计建成充电桩100.2万个,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
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也在持续提升。截至6月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装机中,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37.2%,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27.3%,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88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
我国能源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上半年,全国原油产量9539万吨,同比增长0.8%,扭转了近三年下滑态势;天然气产量864.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3%,油气增储上产取得积极进展。
能源补短板力度持续加大。上半年,油气开采业投资同比增长34.1%,同比加快31.3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发电投资同比增长36.3%。
用电量是经济的晴雨表。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低于去年全年8.5%的用电增速,应该怎么看?
长期来看,电力化、清洁化已成能源发展的大趋势,电力化将成为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根本路径,但随着电能替代进入“深水区”,面临的问题日益显现。顺应“以电为中心”的能源变革趋势,把握电力市场化改革契机,加快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建设,促进电能替代战略可持续发展。
“对比过去5年,5%仍然是近年来相对较高的一个增速。”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李福龙认为,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比重持续提升,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在电力消费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看用电结构,上半年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比重合计为31%,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二产用电比重68%,同比降1.2个百分点。看贡献率,上半年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合计上拉用电增长2.8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6.5%,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看新旧动能转换,上半年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用电保持较快增长。从国际经验看,产业结构转型、服务业比重提升的过程通常伴随着用电增速下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用电量进入中速增长阶段是必然趋势。受部分领域集中实施电能替代等影响,不排除个别年份用电增速会出现较大幅度波动的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能源产业肩负着提高能源效率、保障能源安全、促进新能源消纳和推动环境保护等重要使命。传统能源系统建设以单一系统的纵向延伸为主,能源系统间物理互联和信息交互较少,水、电、油、气、热等多种能源子系统间存在技术、体制和市场壁垒。
在这种背景下,综合能源服务,一种能够互补互济、多系统协调优化、大幅度提升能源开发使用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的综合能源供应和消费模式孕育而生。当前,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能家居、智慧交通等物联网应用纷纷落地,蓬勃发展。作为现代工业的引擎,能源领域也在积极拥抱物联网。综合能源服务从满足用户需求出发,推动能源供应从产品向服务转型升级,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将助力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