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用示范方面,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物联网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开展了一系列应用试点和示范项目,并取得积极成效。在经济运行领域,浙江省智慧能源监测中心于2013年8月投入运营,已实现全省2441家以上企业的用电数据实时监测,目前正在进行省内推广,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工业节能监控平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12万亩应用示范基地内开展大田管理应用示范,节水率16%以上,肥料综合利用率提高10-15%,每亩增产16公斤。在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广州市的交通行业智能监管体系可实时监管万余台车辆;河南省开展了环保移动执法监控系统的应用示范,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动;江苏省的太湖蓝藻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智能感知、调度和管理能力的一体化综合平台,该系统建立3年来,有效监测管理太湖水质、遏制湖泛发生,已推广应用到安徽巢湖等地,为我国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成功范本。在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重庆市建成了覆盖全市的社会公共视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市、区县、乡镇政府及部门视频资源的互联互通,有力支撑了“平安重庆”建设和智能城市管理;上海建成了浦东国际机场飞行区围界安防系统,共部署27.1公里,上线以来已成功检测到多起非法入侵事件。
在区域集聚方面,依托各地产业基础和发展特色,我国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全国已有三个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和20余个省、市级物联网产业园区、基地,除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外,杭州高新区(滨江)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聚集了130多家物联网企业,重庆南岸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信息?物联网)聚集了50多家物联网企业,物联网企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与此同时,示范基地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法规制度、安全保障等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些瓶颈和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和矛盾不只存在于无锡创新示范区的物联网发展中,也存在于全国物联网发展中。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能力亟需提升。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物联网核心环节如高端传感器、无线传感网络、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等方面基础薄弱,在关键 技术和高端产品等方面与国外有一定差距;二是缺乏龙头骨干企业。我国物联网具有强大支柱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还比较缺乏,物联网整体水平较低,产业集聚带来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三是规模化应用不足。虽然我们物联网应用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无论从需求的量还是质上,都还需要继续加强投入和市场培育,当前由于应用碎片化、规模化应用不足等问题,无法对市场构成较大的带动。此外,我国物联网信息安全方面也存在隐患,一些地方已经出现盲目重复建设现象。这些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三、着力把握好物联网发展的几个重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加快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时期,物联网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立足自主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把握发展重点,在探索中前进,加快推动物联网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