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电线电缆市场质量白皮书》由中国质量报、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作为指导单位,由中缆在线编写、发布。
“白皮书”共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2014年度中国电线电缆产品市场质量概况;
第二部分2014年度中国电线电缆产品质量不合格数据分析;
第三部分 电线电缆产品质量分析;
第四部分 质监、工商系统及国家电网线缆产品监督办法;
第五部分 对电线电缆产品市场质量提升建议;
第六部分 附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电线电缆企业已有7000家甚至上万家,取得CCC强制性认证的电线电缆企业有5500余家;取得工业生产许可证的电线电缆企业有2000余家,其中年产值8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约80家。
白皮书指出,2014年度,我国质监系统、工商系统、国家电网公司和国内主流媒体,分别从国家行政机构、电线电缆用户、社会监督三个方向对我国电线电缆市场产品进行监督抽查,通报、报道了519家企业(不含无工商注册信息的企业),859个电线电缆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通过整理分析,2014年度被公开通报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企业分别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山东、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西、山西、陕西、上海、四川、云南、重庆、新疆等共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合格产品涉及布电线、电力电缆、橡套电缆、架空绝缘电缆、架空导线、控制电缆、同轴电缆、导地线、矿用电缆、漆包线等;不合格项目涉及导体电阻、导体抗拉强度、结构尺寸、绝缘电阻、绝缘和护套的机械性能与热失重、绝缘热延伸和热收缩、绝缘热冲击、曲挠试验、成品电压试验、不延燃试验及电缆标志等。
从2014年度公开的电线电缆产品不合格数据来看,河南省被公开通报或报道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企业最多,共有69家,占被通报的产品不合格企业总数13.29%;其次为江苏省,有68家企业被通报被抽检的电线电缆产品质量不合格,占被通报的产品不合格企业总数的13.10%;再次为上海市,有42家企业被通报被抽检的电线电缆产品质量不合格,占被通报的产品不合格企业总数的8.09%。被通报的抽检产品质量不合格情况最多的企业为江苏省无锡市沪安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被公开通报10次。被公开通报或报道的不合格产品中,布电线被检验不合格371次、电力电缆被检验不合格157次、橡套线缆被检验不合格138次,分别占被检验不合格产品总数的43.19%、18.28%、16.07%,为抽检不合格出现次数最多的三类产品。主要不合格项为导体电阻(20℃)检测不合格,共430次,占不合格项总数的25.37%。
白皮书分析指出,2014年度我国电线电缆市场产品通报的主要质量问题集中在导体电阻,电缆结构尺寸,绝缘、护套的机械性能,绝缘、护套的热失重,绝缘热收缩,绝缘热延伸,电缆标志九项。原因包括导体电阻,电缆结构尺寸,绝缘、护套的机械性能、热失重,巨额云热收缩、热延伸,电缆标志等九个方面。而质量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市场、行业监管、终端用户。企业方面,部分企业的生产者责任意识不强,采购的原材料质量把关不严,工艺流程方面控制不严格,企业内部管理不到位,技术方面掌握不到位,产品敷设安装不到位,技术一线工人缺失等都是重大问题。市场方面,恶意的低价竞标,“小作坊”抱团取暖求生存等无序竞争也严重制约着线缆产品质量。行业监管方面,检验机构检测不规范,缺乏统一的国际线缆标准或技术规范等大环境问题都对质量产生影响。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对线缆质量相关知识认识不够,维权意识薄弱也助长了企业的不良风气。
综合分析,白皮书从监管部门、企业、行业第三方机构、原辅材料、用户、社会监督等六方面对如何提升线缆市场质量提出建议。其中监管部门方面应开展上市品牌质量分析、专题研讨新能源产品、启动“溯源调研”活动、完善价格监测机制、“飞行”抽检在用线缆、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生产企业则应加强对生产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加强质量管理与工艺技术学习、加强质量检验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