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线缆世界网(CABLE123.CN)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新闻 » 正文

深度丨到底如何化解能源过剩产能?读完这篇文章你就全懂了(涉及火电、煤炭、油气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06  来源:申万宏源
核心提示:产能过剩从根本上说是供需之间的错配带来的动态不均衡。因此,解决产能过剩只有两条途径:创造需求或毁灭供给。如何创造需求,给谁需求?给多少?另一方面,毁灭哪些供给,怎么毁?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多的是政治考量。

  产能过剩从根本上说是供需之间的错配带来的动态不均衡。因此,解决产能过剩只有两条途径:创造需求或毁灭供给。如何创造需求,给谁需求?给多少?另一方面,毁灭哪些供给,怎么毁?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多的是政治考量。

中国煤炭行业供需情况及产能和库存摸底

  经济增速放缓导致能源消费增速下降。重化工业进入尾声,能源消费弹性下降。2010年以来我国GDP增速下降,能源消费弹性跟随下降,意味着我国重工业化阶段迎来尾声,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平稳过渡的特征明显。受经济转型的影响,2011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弹性不断下降,由2011年的0.77下降至2014年的0.3。在“十三五”期间GDP年均增速为6.5%、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38的前提下,我国能源消费增速预计为2.5%,较“十二五”期间前四年年均增速4.3%大幅下降。

 

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短期内煤炭一次能源消费占比难以大幅下降

  中期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叠加长期经济下台阶。由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以及能源环境承载力边际上下降,环境及节能降耗的要求与日俱增,国务院于201558日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规划,2020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2025年比2015年下降34%

    20146月国务院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计划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约48亿吨标准煤,煤炭控制在约42亿吨(天然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左右,地热能利用规模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

  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存在变数较大的天然气消费恐难以实现大规模替代煤炭消费。《行动计划》中计划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比重达到10%2014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1855亿立方米,预计201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为1966亿立方米,如果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占比达到10%的话,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需达到3786亿立方米,2016-2020年天然气消费年均复合增长率则需达到14%才能实现。

 

  当前我国煤炭供需形势仍然紧张,产能过剩严重。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煤矿总规模为57亿吨。其中,正常生产及改造的煤矿39亿吨,停产煤矿3.08亿吨,新建改扩建煤矿14.96亿吨。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目前,我国有规模以上煤炭企业6850家,煤矿1.08万处,平均单井生产能力不到35万吨/年。其中,小煤矿7000多处(9万吨以下煤矿5400多个),产量不到20%,安全事故占70%以上。据统计局数据,2015年全国煤炭产量累计完成36.85亿吨,同比下降3.5%2015年全国煤炭销量累计完成34.61亿吨,较上年减少2.19亿吨,下降5.96%

 

  进口煤冲击国内市场,催化行业去产能。低成本进口煤持续冲击国内煤炭市场,催化行业产能去化。2010年以来我国煤炭进口量大增,低成本进口煤对沿海煤炭市场形成冲击,尤其是2012年上半年,澳洲进口动力煤煤价与国内煤价平均相差93/吨,进口煤激增,使得2012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同比增幅高达58.18%2013年煤炭进口量突破3亿吨大关,高达3.3亿吨。直接导致20126月以来动力煤价格大幅下行,由800/吨下降至当前400/吨,降幅高达50%

  该情况到2014年在国内煤炭消费需求的大幅下滑和国内外煤价差额不断缩减的双重作用下,方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在2014年煤炭进口量开始下滑的基础上,15年由于澳洲BJ国际动力煤价格指数趋稳定于60美元/吨左右,而国内煤价进一步下滑,导致2015年国内煤炭进口量进一步下滑。2015年累计进口2.04亿吨,同比下降29.9%

 

  虽然进口量大幅下滑,但是并未能提振国内煤市,煤价大幅下跌导致业内亏损面大幅上升,进而造成煤矿停产面不断扩大产能淘汰加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企业亏损面已由2011年的11.1%攀升至2014年的27.18%,而截止到201511月,该比例已经上升至31.66%;另外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14年煤炭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中称,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亏损面70%以上;2015619日财政部发布称,2015年前8个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煤炭企业累计亏损28亿元(去年同期盈利398亿元)。煤炭工业协会统计的90家大型企业前8个月利润9.7亿元,同比下降97.7%(去年同期盈利427亿元)。内蒙古、山西等主要产煤省份出现大量中小煤矿出现关停。成本冲击催化产能整合力度。

 

  火电装机增长低迷,电煤消费进入平台期。火电装机占比下滑成为趋势,电煤消费总量中期缓慢下滑。中电联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装机9.47亿千瓦(其中煤电8.55亿千瓦),同比增长6.8%,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3247小时(其中煤电3330小时)、同比降低265小时,连续20个月同比降低,如以较为正常的5500小时计算,全国火电机组过剩2.88亿千瓦,以更高效率的6000小时算,全国火电机组过剩超过4.34亿千瓦。此时火电机组过剩已经成为不争事实,尤其在丰水年份,火电过剩状况将会加剧。

 

     2015年全国发电企业发电量完成5.62万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2%受火电装机容量占比、新增装机占比以及火电发电量占比均呈现下降的影响,以及今年水电发电量的快速增长,火电利用小时数和耗煤总量明显下滑。此外,燃气机组替代燃煤机组方面,从装机规模和经济角度而言,燃气机组替代燃煤机组机会几乎为零。按照目前气耗水平,在燃气电厂负荷100%的乐观前提下,2020年天然气发电用气量将达到680~800亿立方米。就规模而言对于煤电而言冲击微乎其微。就经济效益而言,在当前燃煤电厂技术已经可以实现“近零排放”的条件下,燃气电厂并无环保排放优势,反而其具有先天劣势,在当前天然气价格的前提下,燃气电厂发电成本是约0.7-0.8/度,而燃煤电厂发电成本约0.2-0.3度,燃气发电成本是燃煤发电成本的2-3倍。在无法实现天然气价格改革,使得燃气发电成本较燃煤发电具有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国内燃气发电替代燃煤发电难以大规模实现。 

  钢铁行业去产能打压焦煤需求。钢铁行业去产能逐步推进,抑制钢铁行业煤炭消费。2016120日,国务院召开专题会,专题会称化解过剩产能率先从钢铁、煤炭行业入手,未来两到三年内,煤炭和钢铁两行业将通过行政手段大范围去产能。

  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自2011年后,国内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开始转为负值,固定资产投资逐年下滑,至2014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下降至-5.9%。国内钢铁生产消费增速开始逐年放缓,2014年消费增速降至0.8%水平。但国内钢铁产量增速虽大幅放缓,但仍旧保持在5.6%的水平,远高于消费增速。

  从中央去产能的坚决态度上来看,预计未来三年粗钢产量将会逐年小幅下降,考虑工艺改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等因素,预计未来五年钢铁行业煤炭消费量将呈现逐年小幅下降的态势。

煤炭行业去产能路径分析

  产能过剩从根本上说是供需之间的错配带来的动态不均衡。因此,解决产能过剩只有两条途径:创造需求或毁灭供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存在两类不同的产能去化路径:一类是创造需求视角下,追求需求增速大于供给增速的相对去产能;一类是毁灭供给视角下,产能绝对规模收缩的绝对去产能。新一届政府转型思路下,中国中上游行业产能中长期过剩已成不争的事实。脱离一些短期因素(如进口冲击及库存周期等),我们从历史经验与国际比较出发,将注意力集中于中长期视角下中国煤炭行业供需格局中产能去化的路径选择。

  当商品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发散的蛛网式供给加速形成,最终导致产能过剩,此后拐点出现供求弹性互换,市场进入产能淘汰阶段。纵观历史,从产能建设到产能清理,一般会经历15-20年的商品周期。从煤炭行业情况来看,2012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刚刚下台阶,按照3-5年的建设投产进度,预计产能增量释放将持续到2015-2017年。

中国煤炭产能去化:政策强力干预,各省路径略有不同

  我国将实行行政去产能方式,缓解当前煤炭产能过剩问题。李克强总理14日在太原召开”钢铁、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座谈会”。据参会企业转述,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中央财政将出资1000亿元,以地方政府配资的方式,用于去产能过程中的人员安置。同时鼓励企业重组和产业链整合,内部转岗安置人员。严控行业产能,严控总量、压缩存量;同时完善债务处置、不良资产核销等政策。与之相呼应的是,发改委在2015年年底向部分煤炭企业下发的《关于缓解煤炭企业困难相关措施(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将煤炭行业去产能的办法具体化。财政部于2016122日下发《关于征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称为支持工业企业结构调整,经国务院批准,11日起征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按照2015年全国分省发电量数据计算,全国电力企业合计约缴纳467.54亿元(河北、内蒙古两省为估算额)。每年470亿元左右的资金规模,完全符合中央计划用2-3年出资1000亿元去除煤炭行业10亿吨产能的预期,为钢铁、煤炭行业的去产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上述系列政策显示,我国政府将采用行政命令直接关停式的去产能方式。而且政府将通过解决关停煤矿带来的人员就业问题来实现直接而有效的去产能。

  根据我国政府目前准备出台的相关去产能政策,我国主要产煤省面临不同的产能去化方式和路径:

  山东、安徽、河南政策主导,退出难度不大:我国山东、安徽、河南地区接近消费地,因此供给弹性相对较大。目前安徽、山东等多个省份已经先后出台煤炭产能淘汰计划。根据安徽省煤矿整顿关闭工作计划,年产9万吨以下小煤矿将全部淘汰。

  内蒙市场主导:小煤矿关停收缩产能弹性,煤化工创造新用煤需求。内蒙由于开发时期适逢上升周期,因此小煤矿大量建设,存在产能绝对去化压力。从供给角度来看,由于远离消费地,以及短期内煤化工项目尚未大量投产,因此,内蒙新疆市场导向关停动力较强,供给收缩有望。另一方面,随着2015年煤化工开始逐步投产,拉动地方煤炭需求。

  山西、陕西难度最大,预计单独出台政策:产业集中度提升是方向,供给弹性收缩是目的,政策要避免干扰小煤矿关停进度。山西陕西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3,因此,产能去化的主要方向为关停小矿或鼓励大集团收购优质小煤矿,降低供给弹性。从行政手段方面,山西小煤矿产量占比较高,其在关停难度上大于安徽河南。而从税收政策上,当前大型煤炭集团盈利能力仍然好于小煤矿,此时政府盲目降低税负只会延长小煤矿的生存期,导致产能去化进度放缓,行业盈利始终在低位徘徊。因此,山西陕西的产能去化需要市场引导低盈利中小矿井关停,避免短期保护性政策导致的行业长期低迷。

向下游产业发展消化产能成为可能

  煤炭产能过剩和国企属性特质导致了煤炭企业难以去产能,倒逼煤炭企业开始向下游产业发展,消化自有产能。发展自有煤化工和坑口电厂成为煤炭企业的出路。

  新型煤化工项目的造价都呈现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而石油基化工产品成本构成中,原油所占成本比例接近80%;且化工产品受油价波动影响较大,煤化工固定成本占比较大增加了投资风险性。巨额投资和高风险特征决定了煤化工的投资主体是具有较强资金实力以及能够获取审批的大型煤炭企业,中煤能源等大型煤炭企业最有可能。

  随着国内特高压建设的开展,煤炭企业开始开始由“输煤”转变为“输电”,发展煤电一体化实现煤炭产能就地转化。同时由于坑口电厂门槛低的原因,各煤炭产出大省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发展坑口电厂。受益于煤价超低,火电毛利率上升,各煤炭企业均开始着手开展电力行业投资,谋求产业链发展,消化煤炭产能。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