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工信部、财政部等四部委历经长达半年的调查,包括苏州吉姆西客车、金龙联合汽车等在内的五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2013年至2015年共计骗取财政补贴资金10.1亿。由此,除了要求如数交回财政补助资金,五家企业还分别受到了吊销整车生产资质、取消财政补贴资格及罚款等重罚。
曝光的这五家企业只是“冰山一角”,相关企业在没有被公开通报的前提下也遭到了罚款或将问题车型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中剔除的处理。
从享受免征购置税和车船税,到获取不摇号和不限行车牌的特权,从政府采购到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敞开钱袋子给予贴补,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我国那样对新能源汽车如此大尺码、宽口径地扶持。过去10年,世界各国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总额约160亿美元,而我国就占去了一半之多。据国务院发布的数据,自2009年开始对新能源汽车实施补助政策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334.35亿,如加上地方政府1:1的配套财政补贴资金,每生产一辆新能源汽车,企业可获补助高达13.4万。
然而,市场繁华背后隐藏着那么几只脏手。调查发现,企业骗取国家财政补助的手段花样别出,如在车辆未达推广标准甚至未生产就违规取得牌照骗取补贴,将符合规定的车辆卖给关联企业而非终端用户,未达到补贴条件却提前谋取补贴;将技术含量不高的电池整装在不会投入生产运营的车辆上以套取财政补贴,将车辆卖给终端用户但在获取补贴后大量闲置,造成财政资金严重浪费;还有的企业在获取车辆补贴后,干脆将所购车辆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拆解倒卖获利,或将车辆改装成传统燃油车后销往农村市场等。国家财政补贴资金竟成了任人戏弄与宰割的肥肉。
国家对新能源汽车采取特殊鼓励与财政补贴,并非出于商业目的,而是指向明确的社会公益方向,但是据新华信公司对新能源购买者的调查,近八成购车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前两大决定因素是牌照优惠和政府补贴,节能环保这一核心诉求被排在了末尾。调查还显示,在选择新能源车品牌和车型的决定因素中,补贴数额排在首位,至于每百公里耗电量,消费者普遍都并不在意。看来,财政补贴所隐含的公益性诉求并没有被消费者所接受,一旦购买力度“退坡”,就很难保证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以及对环保的减压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