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15日,产品质量又成为舆论的中心议题。就在昨天,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记者会上就“质量时代”发表了自己看法。他称,如果各级党委政府再不简单地以GDP来论英雄了,而是更多关注到质量提升,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提升;如果各行各业都把质量放到突出位置,比如农业讲质量、工业制造讲制造质量、服务业讲质量,方方面面都把质量放到第一的位置上……各行各业都让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一个社会风尚,那“质量时代”就到来了。
赋予GDP质量新内涵
“质量时代”如今是个热词,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质量,号召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事实上,产品质量现在已不单纯是消费者体验以及权益保护的问题,看似具体的产品质量的背后,牵涉到消费升级、制造业转型、增长方式转变等重大宏观层面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将“质量”作为一个关键词,把“质量”确立为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根本所在。
中国制造业走到现在,廉价、低端的路线越来越走不通,重塑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质量。质量为先的本质就是消费者体验和需求为先,市场竞争力为先,从而真正做到“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我们谈GDP要从重数量转变为重质量,而所谓的GDP质量,实际正是千千万万种产品质量所构成的。抛开具体产品质量谈GDP质量,只能是无源之水。
切换客户思维是基础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难在哪里?从宏观层面分析可知,制造业升级难在生态,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在接受采访时分析,“现在的竞争早就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产业链的各企业通过关联效应相互配合、推动,才能助推各个企业的转型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离不开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发展。”
当然,思维的转变是首要的,“影响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难点在于缺思路,或者说思路与新常态不匹配,还是以‘产品思维’为原点,认为这个产品技术领先,无人能及,没有转换到客户思维,还是把我们的想法、认知强加于客户。比如,下游的中小型客户购买力有限,我们产品线中就增加了价格低、附加值足够的产品,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区域的工业环境对产品的要求不同,在工艺上也做了个性化的设计,这些就是‘客户思维’。”
近年来,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其他传统行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联网企业拥有用户思维导向。互联网企业不是不想赚钱,而是明白要想实现盈利,一切产品设计都必须要围绕用户需求、讨好用户,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一些传统企业苦苦挣扎,必须要转换思维方式,为用户和消费者着想,为他们提供了高质量的商品或服务。
加强质量技术基础是核心
说起质量问题,人们脑际立马闪现的可能是“假冒伪劣”。但是,假冒伪劣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不够高,一部分产品档次还比较低,从质量发展的环境来看,一些局部地方还不尽如人意,质量技术基础还不是很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这也提示公众,聚焦质量还须打开思维,放开视野,假冒伪劣固然应该盯紧不放,但更要把聚焦点放在质量发展环境的改善、质量技术基础的加强,特别是质量水平的提升上来。只有聚焦所有不足之处,形成有效对策,才能有望实现质量的进一步好转。
2017年是“中国制造2025”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三个年头,如何让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如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代表委员们普遍表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手段。振兴实体经济,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质量”“供给”“品牌”都是其中关键词。
所以,在3·15,必须强调的是,不懂“质量时代”的企业不会有未来。
当然,“质量时代”不可能从天降临。除了依靠市场竞争机制、企业自觉,“质量时代”的达成,还需要政府的强力监管。
政府通过提出质量更高的产品标准,更强有力的日常产品质量监管,可以让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意识。这种监管,最终既是为了维护消费者利益,更是为了维护市场公平,保护那些重视质量的企业,跳出劣币淘汰良币的恶性循环。
国货因质量而强盛,国家因质量而强盛。“质量时代”靠的不是坐而论道,也不是说一套做一套,这真的需要企业发自内心的觉悟。只要大家真正为客户着想,“质量时代”也就自然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