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风电市场迎来新的发展节点,风电建设重心正由消纳不足、限电现象比较集中的“三北”地区,过渡到了人口及商业密集、电力缺口较大的中东部和南方低风速区域。
与“三北”地区相比,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在风资源、局部地形、开发成本和气候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那么,如何有效规避低风速地区建设过程中诸多难题、有效降低成本和提高投资效益?近日在由 《能源》杂志和领航智库主办的2017低风速前沿技术与应用创新论坛上,相关专家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风电“东南飞”成为必然选择』
根据国家能源局早前发布的相关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风电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全年新增风电装机1930万千瓦,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49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9%,风电发电量2410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4%。
“相关规划指出,我国风电发展规模,年内计划新建开工2500万千瓦,新增装机2000万千瓦。不仅如此,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也曾在多个场合提出未来风电发展规模都要在2000万千瓦左右,这个规模符合我国当前能源转型要求规模。政府既不希望风电行业大起大落,每年新增量希望稳定在比较合理水平,这样的意图也能更好保证整个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中心主任高虎看来,在“三北”地区产业顽疾暂时无法妥善解决的情况下,中东部地区和南方发展就变得非常关键。
相较于“十二五”期间的以资源为导向大基地建设的发展模式,“十三五”规划对风电建设布局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将整体建设布局从“三北”地区转向消纳能力较好且不限电的中东部和南方地区。根据相关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中东部和南方地区新增风电装机 (含海上风电)4700万千瓦以上,占据全国新增装机57%,是“十二五”期间占比的约2.5倍。
这一点从近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相关报告中也有所体现。该份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风电投资首次走低,比上一年度下降25.3%。其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同比分别下降49.7%和46.8%,而东、中部地区却呈现逆势增长,同比分别增长35.1%和13.1%,其风电投资比重也比上年大幅提高22个百分点。
『高塔筒技术已被行业广泛关注』
华电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文忠会上坦言,低风速地区年利用小时数近年来虽保持较好水平,但其项目开发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作为我国首创的“低风速”概念,在国际上并没有先例可循,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
“低风速开发地区地形条件复杂,大大增加了项目建设的不确定性。风能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对大规模开发造成了影响。另外,我国南方地区气象灾害多,存在覆冰、雷击等灾害,这些问题无疑增加了开发的难度,同时也给风电开发商和风电机组制造商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张文忠会上表示,“低风速区风能资源比较离散,环境也是千差万别。对风电机组也有一些特殊要求,这时最好有满足当地资源条件的、适应性好的风电机组,可是要把风电机组做成定制式的无疑会增加成本。那么如何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有针对性供应风电机组,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我国现有的低风速技术还有很大的突破空间,需要一些创新性的设计,既要满足定制化又要满足产业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