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1978年,中国还是一个贫弱的欠发达国家,当年的GDP仅有0.36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385元。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奇迹,2017年的GDP跃升到82.7万亿元,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到59660元。中国从欠发达国家逐步成长为最有活力的新兴经济体。2018年,预计中国的GDP可望达到约13.2万亿美元,超过欧元区19个国家总和的12.8万亿美元。
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电力工业与时俱进的发展和贡献。近40年里,中国的电力工业实现了无比华丽的跨越,谱写了极为绚丽的华章。
实现了人类电力史上最华丽的跨越
回首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严重缺电处处可见,拉闸限电几成常态。不仅许多企业被迫“停三开四”甚至“停四开三”,即使是居民生活用电在照明时间也经常性拉闸限电。许多城市一个月中只能供电半个月,而有时即使有幸供上了电,无数家庭的照明电灯由于电压太低经常发红发暗,很多情况下连读书看报都成问题。点蜡烛和用煤油灯照明成为普遍现象。各地的大小商店里,经常发生抢购蜡烛的情况。数亿农村居民更是用电困难,常年无电县全国有数十个。当时水电部的一些老同志经常忧心忡忡,有的人甚至满含热泪:“我是干了一辈子电,拉了一辈子闸,说要电力先行,却总是先不起来。”当时有人还戏言:“水电部干脆改叫‘拉闸部’算了。”
当时之所以如此严重缺电,主要是我国底子太薄,电力工业基础太差。1978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仅有0.57亿千瓦,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仅有2.3万千米,人均年用电量仅为247千瓦时。即使是已经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一年后的1979年底,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仍然只有0.63亿千瓦,年缺电达到400亿千瓦时。甚至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在21世纪来临之前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后的1984年,我国装机容量仍然仅有0.8亿千瓦,全国缺电量达450~500亿千瓦时,年人均生活用电不到10千瓦时。
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我国电力工业的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了对积极发展好电力工业的思想路径和发展路径的探索。首先从思想上对我国长期沿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问题进行反思,对电力建设单一由国家财政拨款,电力部门一家实施建设,电力发展效率低、效益差、速度慢等发展模式问题进行反思。逐步冲破“计划”思想观念束缚,冲破“计划就是命令”、“计划就是第二党章”的藩篱,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逐步敞开大门办电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电力,摒弃当时被许多人引以为豪的“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陈旧理念,开始发行债券办电,利用外资办电,合作出资办电,设立股份制公司办电等。经过不断创新探索,不断开放改革,逐步找到了中国电力工业正确发展的有效途径。尤其是迈入21世纪后,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朝着市场化方向不断前行、不断深入,大大激活了市场活力,有效释放了生产要素,充分用好了中外条件,促进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各种潜力不断得到发挥,推动我国电力工业不断实现华丽跨跃,喜人腾飞。
2017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7.8亿千瓦,比1978年增长了31.2倍。全国人均装机规模达到1.3千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68.8万千米,比1978年增长了约30倍。全国全年发电量达到6.42万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达到6.4万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跃升到4616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了18.7倍,超越了世界平均水平(2016年世界平均水平为3128千瓦时)。其中人均生活用电量达到625千瓦时,比1984年增长了63倍。我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年度发电总量和输电线路总长度等均已位居全球第一。我国的电力供应由严重不足变为总体稳定宽松。2017年全国平均供电可靠率为99.8%。预计2018年将新增装机容量1.2亿千瓦,年底装机总容量将会跃升至19亿千瓦。
随着青海省最后3.98万无电人口在2015年底结束没有“长明电”的历史,我国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的任务圆满完成;随着2017年底“农村机井通电”、“小城镇中心村农网改造升级”和“贫困村通动力电”三大任务的完成,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自此没有动力桎梏。
中国人民用40年的砥砺奋进,彻底告别了过去令人心酸的缺电历史,创造了全球电力工业最壮观的奇迹,实现了人类电力史上最华丽的跨越。
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主任格雷厄姆·艾利森曾经感慨地说:“过去25年发生的最大地缘政治事件就是中国的崛起。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发展得如此快速,发展到如此高度。对于中国的崛起,我想引用捷克前总统哈维尔的话: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以至于我们连震惊的时间都没有。”
这番感慨,同样适用于快速发展的中国电力工业。
谱写了全球电力工程最绚丽的华章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发电机组、输电技术、电力设备制造能力都较为落后。燃煤发电大多是单机20万千瓦以下煤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小机组,有许多是中温中压煤耗指标特别高的超期服役老旧机组。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为330千伏,许多地方以110千伏为主,线损率特别高。电力设备制造能力落后,许多主设备、辅助设备、零部件、关键性材料等主要依靠进口。在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电力人走出了一条引进学习、吸收优化、改革创新的电力工业发展道路,从一个电力技术和设备基本依靠进口的国家朝着电力科技强国不断迈进,创造了许多居于国际前列的电力技术和电力工程。
开创了具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特高压技术
在我国电网于1981年实现了500千伏、2005年实现了750千伏输电电压等级的跨越后,第一条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晋东南—荆门)于2009年建成投运,两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云广、向上)于2010年建成投运,陆续完成“八交十三直”21项特高压工程,投运线路长度达到3.8万千米,输电能力超过1.4亿千瓦,我国电网不仅在全球最先迈入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大电网时代,而且打造了世界上安全运行水平最高、安全运行记录最长的特大型电网,彻底刷新了我国输变电行业过去长期跟随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落后形象,逐步确立了领跑者地位。2017年9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与巴西当地电力能源企业合作建设的“电力高速公路”项目——巴西美丽山水电送出特高压直流输电二期项目,在里约换流站建设现场开工建设,以及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于2018年5月全线架通,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特高压电网技术在全球无可争辩的领先地位。
核电技术成为中国电力享誉世界的新名片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核电工业为一张白纸,直到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的自主建设,我国核电才真正起步。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12月首次并网发电后,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在此后的20多年里,我国的核电研发步伐日益加快,很快成为继美、英、法等国之后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尤其在第三代核电技术的研发、建设方面迅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当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第三代核电技术跨出国门,落地英国,以及我国核电企业与阿根廷、埃及等近20个国家达成了合作意向,中国核电无疑成为了中国电力走向世界的崭新名片。美国金融新闻媒体“市场观察网站”在报道中援引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2018年初在英国伦敦的一个会议上的话说,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核能国家。中国的核电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实现了从“追赶、跟随”到“中国创造”、“中国引领”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水电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2009年底三峡水利工程如期建成,以及2012年7月三峡电站最后一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机组正式投产发电后,标志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电力工程在突破了一系列国内外前所未有的难题后胜利建成。在世界上最高的黄登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总水推力最大的小湾混凝土双曲拱坝、泄洪功率最大的溪洛渡水电工程、地震设防烈度最高的大岗山水电工程等项目相继成功建设并投入运行,以及向家坝水电站8台单机容量8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于2014年7月前全部建成投产和单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的白鹤滩水电站于2017年8月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后,标志着我国水电建设能力达到了世界最领先水平。同时,截至2018年6月底我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4亿千瓦,半年发电量4618亿千瓦时,自2004年9月以来已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一。中国水电与中国高铁、核电等并驾齐驱,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电力绿色化转型走在世界前沿
受能源禀赋、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燃煤发电为主,煤电装机约占75%,水电和核电装机分别约为24%和1%;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为零;约80%的发电量由燃煤产生。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电力产业结构发生了极为喜人的变化。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核电等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尤其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更是日新月异。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实现零的突破陆续有风电并网投产发电,到2012年我国风电装机即达到6000万千瓦,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2015年2月,我国风电装机领先全球率先突破1亿千瓦。截至2018年6月,我国累计风电并网容量已经达到1.716亿千瓦。我国太阳能发电虽然起步晚,但是进展速度也是全球罕见。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连续5年世界第一,累计装机规模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并且实现了全产业链自主化。2017年,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全球光伏发电装机总量的32.4%。截至2018年6月底,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举世瞩目的15451万千瓦。现在,我国的火电装机比重已经降为近60%,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提升约40%,绿色能源发电量超过了总发电量的30%。
2018年6月初,国际组织“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布《2018全球可再生能源状况报告》表示,目前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同时也是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是推动全球绿色能源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之一。中国在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方面走在世界前沿。
资源配置能力在世界独领风骚
中国电力工业经过近40年创造性、跨越式发展,已经建起了全球最大的水电工程、水电系统,建起了全球最大的高效燃煤发电系统、燃煤发电洁净化系统,建起了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形成了包括智能化、特高压等高技术含量的全球最大的电网联网工程。2017年,全国范围里区域交换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达到63077亿千瓦时。我国的发电资源配置能力和电力资源输送调度配置能力在世界上独具规模,独领风骚。
开创了世界电力发展最靓丽的前景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砥砺前行,中国电力工业在自身日益发展壮大的同时,在促进世界电力发展方面有能力作出应有的积极贡献。2018年5月,国际能源署、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联合国统计司、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联合发布《追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七:能源进展情况报告》,认为中国在清洁能源、电力普及以及改善人民生活上取得巨大成就,认为中国对全球能耗降低作出了最大贡献,贡献率超过35%,高于美国的13%。2018年初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能源体系正经历一场“令人瞩目”的变革,在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体系转型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他在伦敦的一个会议上表示,中国已准备好对外输出自己的技术,而且能做到比其他国家效益更高。
习近平主席于2015年9月26日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提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设想后,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并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提议载入了联合国文件。由中国发起成立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为中国引领全球能源转型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国际平台,为构建世界能源治理新格局、构建广泛的能源利益共同体、实现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出前所未有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近年来,中国电力人主导推动制定了多项国际标准,在电力技术、装备、管理等方面积极作出了贡献。在国际三大标准组织中,中国担任了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副主席、ITU(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等职位,并且是IEC理事大会常任理事国。由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主导推动在IEC发起成立了5个新的技术委员会。我国主导制定的特高压、新能源并网等国际标准,成为全球相关工程建设的重要规范。中国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体系,成为世界四大标准体系之一。中国提交并立项的ISO和IEC标准约600项。全球许多地方的工程设计、建设、机电产品供应等已采用中国标准,许多设备由中国制造。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采用的是中国技术,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全部采用中国标准。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2018年5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对全球能源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庄严表示,中国将“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中国的电力企业,正在将自己的技术经验、建设能力不断输送到世界各国,将一台台自主创新拥有知识产权的“中国制造”的电力装备输送到全球各地,积极“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2013~2017年,中国电力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电力工程合同达到494个,总金额达到912亿美元。国家电网公司先后成功投资运营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希腊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骨干能源网。中国风电企业从2007年实现首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风机整机出口,截至2017年底已向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风电机组1700多台,不断刷新国际风电产业格局,有力促进了世界风电发展。现在从中美洲加勒比海岸到南美洲中部山区,从东非高原到北欧布莱肯湖畔,不断旋转的“中国风车”,正在不停地为当地民众生产和生活持续提供绿色电力。国际能源署等机构联合发布的《追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七:能源进展情况报告》认为,得益于中国自2010年来取得的进步,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费迅速增长。2015年中国对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费的贡献率达到30%。其中全球太阳能消费的50%来自于中国,其次是美国和德国,分别为10%和7%。目前,整个非洲大约1/3的新增电力供应都来自中国投资的项目。海湾合作委员会互联电网管理局主席哈里发表示,中国企业在推动全球能源和电力发展方面给全世界带来很大帮助,中国对包括非洲在内的众多水电项目和各大洲电网互联互通的积极参与,极大地缓解了当地电力短缺,降低了电力价格。国际能源署执行干事法提赫·比罗尔表示,在解决贫困国家能源普及性方面,中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现在,“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服务”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中国正在为世界许多地方的电力发展创造出改天换地的美好现实,带去令人期盼的靓丽前景。